明镜要高悬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468章 永不加赋,人在南宋,我与蒙古争天下,明镜要高悬,海棠搜书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第468章 永不加赋

从火器局回到皇城,大宋的内阁成员们正在等赵与芮。

赵与芮一眼就看到了三位内阁秘书中的一个新人,李逢龙。

李逢龙是赵与芮心腹李宗勉的长子。

李宗勉生了两个儿子,李逢龙,李顺龙。

但他生儿子晚,魏了翁儿子都做到一省制置使的高位了,他儿子才进内阁秘书郎。

李宗勉去年致仕,李逢龙是地方知县,赵与芮等李宗勉退休后,立刻把他儿子调来做内阁秘书郎,也算对心腹的嘉奖。

李宗勉算是他从龙功臣,肯定要优先照顾,李逢龙在内阁当几年秘书,就能下放当知府,然后制置使,再回内阁任尚书,这样地方和京师都担任过要职,也能培养人。

此时所有当年跟着赵与芮起家的都算发达了,牛宝当年跟赵与芮时,儿子才几岁,现在二十岁不到,也当了地方官。

赵与芮想到这里,赶紧迫不及待招呼大伙坐下。

“参见陛下。”众人齐齐跪下施礼。

赵与芮这话一说完,简直全场震动,魏了翁二话不说直接起身,再次跪下。

从元贞九年开始,朝廷叫‘永不荫补’加入大宋律法,设在律法首页。

你们勋贵们不可能个个都有能力,有开国功臣的能力,但都占着重要的位置,大明能不亡吗?

赵与芮就是要断绝世袭,废除荫补。

有时魏了翁也会想,将来陛下要是,换了太子上位,还会不会像陛下这样礼贤下士,善待大伙。

赵与芮登基之后,就开始消弱制举和荫补两样。

今天赵与芮的主题就是:“永不荫补,和永不加赋。”

赵与芮解释,大宋以后历代皇帝,首先不能再开荫补之路,这是对官员的。

现场一片歌颂之声。

像后世明朝的勋贵,从开国到亡国都是,严重影响一個朝代的正常发展。

“官员世袭,容易产生门阀和世家,还有百年勋贵。”赵与芮苦口婆心的和大臣们说着利弊。

赵与芮先让他们再次起来,然后劝道,你们的儿子们基本也现在都在朝廷当官,将来的孙子能不能当官,朕觉的不重要,一代管一代,你们管到儿子们也就算了,你们孙子的事,让你们的儿子去管。

主要魏了翁以前在的时候,南宋也好,北宋也好,皇城里都没有这样和皇帝坐一起开会的。

赵与芮决定‘永不荫补’,以后断了世袭关系户这条。

有人就算心中想着,表面也不敢露出来。

赵与芮十几年前就反对这条,谁敢表露想世袭的心态。

至于荫补,当时他也做了改变,为荫补设了很多限制,主要的目的还是打击政敌,提拔自己人。

他只讲了几句,大伙就明白皇帝的意思。

现在十几年过去了,自己人的儿子们都走上岗位,又还年轻,孙子大部份都没出生。

如果朕以后哪个后代皇帝重开荫补,和对百姓加赋,那就是昏君,天下百姓,和大宋军将督抚们,可以共讨之。

其次不能对加税,这是对百姓的。

左边要刻有‘永不荫补’,右边刻有‘永不加赋’。

上面横批是‘官民’两个字。

魏了翁还在想着心事,皇帝赵与芮已经说话了。

各地官府衙门以后左右都要有两句话,当对联。

这八个字不但要加入大宋律法,还得在天下衙门上刻着,时时提醒天下人。

制举在唐朝开始,也是直接把人叫到皇城进行殿试,由皇帝亲自考试,其实就等于皇帝看中某人了,想封官了,所以特意考察一下,合格就任命,不需要经过科举。

世袭这个,有利有弊,放在其他朝代或其他皇帝时代,赵与芮现在提出来,恐怕满朝反对。

科举大伙知道是什么意思,就是考试。

而在南宋朝时,这又叫特奏,即皇帝可以任意任命,考都不用考了。

可赵与芮登基这十几年用的都是清正廉明的大臣居多,朝廷上下都是这类大臣,他们自认清正,就肯定得反对世袭。

荫补的意思也很简单,就等同于世袭,同样不需要科举。

想世袭占便宜的官员,几乎都被赵与芮弄下台了。

这不是大伙在拍马屁,却是被赵与芮感动到了。

“都起来,平身平身,坐吧。”赵与芮乐呵呵请大伙坐下,接着示意大殿里的宫女们上茶。

大伙和以往一样,围坐在大殿的长桌两边,新人还好点,那些快退休的,比如六十多岁的魏了翁,还是一副有点不习惯的样子。

但制举是皇帝大开后门,而他当时需要很大的权力来随意封赏自己的心腹,所以消弱的不明显,也没写进律法里。

终两宋时代,一般人想当官主要是三个途径,即科举、制举、荫补。

“陛下圣明,千古圣君——”

用以前的历史告诫大臣们,像隋唐时代的门阀们,甚至拥有左右江山的能力。

呸,呸,我想什么,陛下当然千秋万载,长命百岁。

如果能力平平,就算世袭,也只会连累朝廷和百姓生,如果能力出众,不去荫补,也照样可以科举当官。

“陛下圣明。”魏了翁又激动道。

赵与芮看他激动的表情,倒有慌,魏了翁六十多岁了,可别搞的血压高。

魏了翁两个儿子现在都是三四十岁,也是高官,几个孙子最大的才十二三岁,离科举还早。

不过他家钱都花不完,将来能不能考上科举,魏了翁也无所谓。

这两件事赵与芮也是深思熟虑后才决定的。

首先断了官员世袭的路,减少大宋以后的门阀和勋贵世家。

你不靠荫补的话,不可能代代都能当官,而且就算科举考上官员,前途也有限。

其次他的皇帝特权,即制举或特奏也要压制。

要是皇帝昏庸,想封官就封官,随便封,一天封几十几百个,这肯定也不行。

他上台之初已经限定了皇帝每年特奏的名额,当时他是有亲信要用,所以没办法。

现在他登基十几年,布局也完了,能特奏的基本也特奏完了。

赵与芮今天决定,取消皇帝特奏的权利。

制举还是保留,皇帝以后要看中谁,觉得他有能力,可以提拔重用,可召到皇城进行现场殿试,通过单独的考察之后,同样可以当官。

特奏之权的取消,等于对皇权的进一步限制。

魏了翁等人再次动容,皇帝这次是对自己下手了,连特奏都取消。

<div class="contentadv"> 这样想想,他们的荫补没有,也完全可以接受。

接着赵与芮说到税赋。

经过他十几年皇帝的不断改进,大宋的税赋其实改了又改。

赵与芮改来改去,就是一个重点,在普通百姓身上少抽税,在地主商人和官员和宗室身上动脑筋。

官员的收入税是去年才开始实行,税不高,大概二十抽一,都在官员们能承受的范围,皇家宗室们是二十五抽一,比官员略低。

大宋的很多宗室其实混在相当差,比如赵与芮自己当皇帝前也是个普通百姓。

所以起税都有标准,到达什么收入才会交税。

比如官员们年收入要到达六百贯以上才会交税。

这个收入基本相当于七品主要文官和武将以上。

宗室也是如此,收入不达标不需要交税。

有些没有收入的就按田产,房产来当标准。

比如田产达到一百亩以上的宗室,就得交税。

经过这样的改制,赵与芮慢慢把税收重点从普通百姓身上转移到地主商人和官员身上。

所以他从明年开始,固定了百姓的税,让后代皇帝们,永不加赋。

但为了跟上时代,赵与芮以前定的税,比如田产达到几百亩,要交多少粮,多少绢什么的,现在都改为比例。

你现在一亩三百斤,将来可能一亩五百斤,一千斤,所以税粮不能以数量为准。

遇到天灾人祸,如果失收,也不能逼着百姓上缴。

现在的税赋全部以比例。

比如十分之一,二十分之一等等。

凡粮之外的绢,柴、钱,羊,牛物等,俱根据当年的物价折成粮的比例。

真正缴税时,百姓们也可以输物,也可以输粮,也可以输钱。

这样设定了比例和物价对比之后,朝廷可以永不加赋,但根据不同时期的物价,收上的税也肯定不同。

为了防止后代皇帝随意更改赵与芮的决定,赵与芮要求明年开始,天下的衙门包括各地驻军大营,都得刻上这八个字。

朝廷还会下文书通报各地督抚(总督、制置使)们,包括各地驻军大将。

以后哪个皇帝敢破坏这八个字的规定,各地督抚可以起兵讨之。

魏了翁刚刚就是被最后这句话震惊到了。

接着赵与芮又现场道:“朕已经让皇城司,情报司把这八个军写入相当规定之中。”

“凡以后朝中有大臣敢向皇帝建议,重启荫补和加税,皇城司和情报司,可以直接当庭击杀,以为大功。”

简单来说,这以后是皇祖明训,将来朝中有大臣重启,可以直接击杀,皇帝重启,可以直接废掉。

虽然赵与芮手段又狠,但将来的皇城司和臣工们能不能做到,那是另一回事。

但不管怎么样,后代皇帝有了这条祖训在前面,总会忌惮几分。

现场部份内阁官员可能觉得不以为然,将来的事,谁也不知道,将来的官员未必能遵守赵与芮现在的规定,将来的皇城司,也未必敢做这样的事。

但魏了翁知道,赵与芮将来要扩大殖民,在外面分封督抚,以后大宋的皇帝要敢这么做,海外的督抚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起来独立造反了。

当天议完这件事后,赵与芮又和内阁们商量了一下渤泥地区的督抚人选。

元年二年,赵与芮征服飞律宾土著,设汉州府,占据了海外这块重要的地盘。

从那时开始,朝廷就筹谋攻打渤泥的事。

飞律宾那时没有王国,只有土著,所以大宋进展还算顺利。

但渤泥有王国,还和宋朝有商贸来往,赵与芮一边筹划,一边训练准备兵马。

去年八月,有宋人在渤泥湾北部烧了一艘商船,然后向渤泥王怒斥,是他们的人干的,烧掉宋人财富数千万贯,死伤几十人,要求赔偿。

渤泥王震惊不止,想不通一艘船值几千万贯。

他当然赔不出,有大臣甚至想提出花几十年,慢慢分期赔。

但宋人当然不答应,即刻出名。

时渤泥国举国上下不满十万人,宋军出兵一万,一个月不到平定渤泥。

这仗打完,不但得到诺大的渤泥地区,甚至包括整个婆罗州。

时婆罗州约七十多万平方公里,比后期的金国还大。

赵与芮在当地成立婆罗省,设总督,制置使,都指挥使。

附近后世的新加波等地,也将被宋军占据,并归划进婆罗省。

今天和朝臣们议了议,首任总督决定为秦琛。

秦琛之前是汉州总督,现在继续到婆罗省干总督。

同时撤掉汉州总督府,秦琛这总督权力又进一步大了,管理婆罗省和汉州两地。

也就是后世飞律宾和印渡尼西亚部份地区,都归他管。

面积是相当大,比以前的南宋还大。

但人口很少,全部人口加起来,连宋朝的移民和驻军算上,不到三十万人,不如大宋一个府州。

也就在赵与芮决定小舅子秦琛为婆罗省总督的同时。

远在数千里外,一批巨大的战船,正轮流靠岸。

秦琛轻轻从甲板上跳下岸,看着忙碌的渤泥湾,脸上也露出兴奋的笑容。

他身边跟着一些文武,大部份都是从汉州过来的。

其中有水师统制赵鹏,步营统制那合卖住。

那合卖住是金国降将,一直在海外为大宋征战,之前到婆罗省时,还奇怪为什么不组建骑兵。

等到了现场才知道,婆罗省比金国还大,但有八成面积覆盖着森林,骑兵在这里确实发挥不了什么作用。

宋军攻打渤泥国时,用燧发枪层层推进,几乎无敌。

此时秦琛上岸后,却指向对岸:“这边最重要的就是水师。”

“咱们先要扩建渤泥国的船厂,建立自己的火器局。”

众人抬头看向对面,那是茫茫大海,但大海的另一头,却是占城和安南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科幻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这个女仙惹不起

湘鱼者

综武:我在华山客栈摆烂

布布为营

全球游戏:我只想静静的刷成就

洛阳又起风了

我有满山的红伞伞

楼下水如天

都市蛊仙

你我皆凡尘

重生1984:下海创建想象公司

百刹